【人文讲坛】第260期:集体记忆: 命运共同体与个人叙事的社会建构

时间:2023-10-20作者:宣传中心文章来源: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入口浏览:507

  (宣传中心记者团记者 许勤、孙菲报道)1018日下午4时,哈尔滨工程大学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入口于启航活动中心教师沙龙举办第260期人文讲坛“集体记忆: 命运共同体与个人叙事的社会建构”。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周晓虹担任主讲人,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入口院长郑莉主持,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入口部分社会学系教师、本科生参加此次会议。

  讲座伊始,周晓虹回忆自己的学术经历,在谈及与同事的学术互动过程中,他强调了学术文章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并简单介绍了目前情况下社会学专业的学术发展以及自己对社会学与历史学二者辩证关系的看法。

  然后,周晓虹围绕汤普逊的著作中所阐释的“口述史及集体记忆与人群共同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向大家揭示了集体记忆与特定的人群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并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理解集体记忆的建构与锻造的意义。针对前述问题,周晓虹正式向大家介绍了“共同体”的定义以及在现代社会学下的解释与划分;接着,他列举滕尼斯、马克斯·韦伯和雷德菲尔德的理论研究,围绕讲座主题,厘清了命运共同体对个人叙事的建构作用并提出相关议题——何为命运?何以共同?随后,他以彼得·贝尔的定义向大家介绍了命运共同体的七大基本特征。

  在论述完上述问题后,周晓虹将重点定位在“超越个体视域,或命运共同体的突生功能”上,他强调命运共同体为单个个体通过口述还原集体生活提供了叙事基础,由此个体组合的共同体所产生的突生机制,使得个体的口述能够超越个体的限制成为带有共同体一致的精神特征的集体记忆。针对集体记忆是命运共同体对个体视域超越的一种表征这一论题,他以涂尔干的理论研究为先导,结合中国实际,阐释了这一结果的原因。面对命运共同体与集体框架的建构问题,他从多个维度详细介绍了记忆的集体框架的形成。详细论述了由亲历者口述而形成的超越个体经历的集体记忆,并不完全是单个的个体自发形成的或随意建构的,而是在个体认同的基础上,以各类社会表征为心理模板而建构起来的。最后,周晓虹结合现有研究,谈及命运共同体的后继影响与集体记忆的传承,并对当下所出现的相关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讲座结束后,社会学系多名教师从不同角度向周晓虹提出问题,在座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疑惑,周晓虹逐一为在座师生解答。最后,主持人郑莉进行总结并再次为周晓虹教授的到来以及参会师生的参与表示感谢。